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一位身形清瘦、眼神锐利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他手持花剑,步伐灵动如风,进攻凌厉如电,最终以绝对优势夺得男子花剑个人赛金牌,这位被教练称为“十年难遇的好苗子”的13岁小将姜鑫瑞,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成长感悟:“每场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而站在赛场上,你只能靠自己。”
剑道上的孤独舞者
聚光灯下的领奖台上,姜鑫瑞胸前的金牌熠熠生辉,但比奖牌更耀眼的是他眼中那份超越年龄的坚定,从第一次握剑时连防护服都穿不利索的7岁孩童,到如今在全国赛事中叱咤风云的冠军选手,六年的剑道生涯在这位少年身上刻下了不同于普通孩子的印记。
“记得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我刚走上剑道,手就在抖。”姜鑫瑞回忆起初次参赛的经历,“那时候我才明白什么叫‘场上只能靠自己’,裁判一声令下,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你和对手之间,连呼吸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种“孤独感”恰恰是击剑运动最核心的体验,不同于篮球、足球等团队项目,击剑选手站在剑道上时,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每一次进退,每一次攻防,都需要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决策,正是这种特殊的运动环境,锻造了姜鑫瑞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
从胆怯到自信的蜕变
姜鑫瑞的教练李明哲透露,这位如今在赛场上霸气十足的选手,曾经是个连说话都会脸红的内向男孩。“鑫瑞刚开始训练时很胆怯,害怕被对手击中,更害怕失败,但他有个特点——特别善于在每次对决后反思。”
这种反思能力让姜鑫瑞在每一次比赛中都能获得成长,去年参加华东区选拔赛时,他在八强赛中遭遇惨败,赛后一个人躲在更衣室里掉眼泪,然而第二天,他就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找到教练,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手的技术特点和自己的失误分析。
“那场比赛让我明白,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姜鑫瑞说,“从那以后,我每次比赛都会做足准备,这种准备不仅针对技术,更是心理上的建设,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站在剑道上时不再紧张,而是充满期待。”
训练场上的“苦行僧”
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姜鑫瑞的训练日程表上,每天放学后三小时的雷打不动的击剑训练已经持续了六年,周末更是全天候投入,体能训练、技术打磨、实战对抗,每一项都不落下。
“有一次鑫瑞发着高烧还坚持要来训练,被他妈妈硬是按在了家里。”李明哲教练感慨道,“第二天退烧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赶到训练馆,把前一天的训练内容补上,这种自律在成年选手中都少见,更何况是个孩子。”
姜鑫瑞的父亲姜建军坦言,最初让儿子学习击剑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没想到孩子会如此痴迷。“有时候看他训练太辛苦,我们做父母的都心疼,想让他休息一下,但他总是拒绝,他说击剑让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赛场内外的成长
击剑给姜鑫瑞带来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赛场上,他的班主任老师王静表示,这个曾经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男孩,如今已经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前进行演讲。

“击剑比赛中的独立思考能力迁移到了他的学习当中。”王老师说,“现在他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清晰,遇到难题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像在剑道上一样,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种变化正是体育运动育人功能的生动体现,体育专家张教授指出:“击剑这类个人项目尤其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当孩子意识到‘场上只能靠自己’时,他们就会学会承担责任,这是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一步。”
未来可期
随着在全国性赛事中崭露头角,姜鑫瑞已经引起了省队教练的关注,但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现阶段我还是以学习和训练为主,不会急于求成,击剑是我热爱的运动,我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当被问及接下来的目标时,这位少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我想参加明年的青运会,然后一步步走向更高的舞台,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面对更多强大的对手,但我不害怕,因为每场比赛都会让我变得更强,更自信。”
李明哲教练对爱徒的未来充满信心:“鑫瑞最可贵的是他对击剑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他懂得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逆境中调整心态,这些品质将支撑他在击剑道路上走得很远。”
夕阳西下,训练馆内再次响起了剑尖相交的清脆声响,姜鑫瑞的身影在剑道上穿梭,每一次弓步突进都带着无比的决心,每一次防守还击都彰显着日渐成熟的技巧,对于这位少年而言,剑道不仅是比赛的场地,更是成长的舞台,他学会了依靠自己,找到了自信的源泉,也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

正如他自己所说:“击剑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取胜,更是如何面对自己,当你独自站在剑道上,面对对手时,所有的杂念都必须放下,你能相信的只有手中的剑和自己的判断,这种体验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内心。”
这条银光闪闪的剑道,见证了一位少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也见证了一种精神在每一次交锋中的淬炼与升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