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BA选秀大会近日落下帷幕,本届选秀再度出现引人关注的现象:多达八家俱乐部选择“空手而归”,未在选秀中选择任何球员,这其中不乏广东、辽宁、新疆、北京、山东等传统豪强与季后赛常客,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当前CBA人才流动的固有格局与俱乐部青训策略的深层逻辑。
从名单来看,放弃选秀的球队构成颇具意味,广东宏远、辽宁本钢是联赛近年来的绝对霸主,包揽了过去数个赛季的总冠军;新疆广汇常年位居积分榜前列,拥有深厚的青训底蕴;北京首钢作为老牌劲旅,曾三年四冠;山东高速则一直是季后赛的有力争夺者,这些球队无一例外都拥有CBA最为成熟和庞大的自身青训体系,其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已相对闭环。
青训体系的内部供给
对于顶级俱乐部而言,依赖选秀大会进行补强并非首选路径,以广东和辽宁为例,其青年队(如广东宏远青年队、辽宁青年队)常年在全国青年联赛中位居前列,是向一队输送人才的主要通道,这些球队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注册名额和上场时间留给自家梯队培养、知根知底的年轻球员,广东队近年来涌现出的徐杰、杜润旺、张昊等均来自自家青训,他们无缝融入球队战术体系的能力远非外来新秀短期内可比。
选秀球员,即便天赋出众,也需要时间适应新球队的战术体系和俱乐部文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豪门球队竞争异常激烈,即战力要求高,新秀很难获得充足的成长时间和犯错空间,除非出现天赋肉眼可见、能立即改变战局的球员,否则他们宁愿放弃选择,也不愿占用一个宝贵的注册名额。
阵容深度与即战力的权衡
新疆、北京、山东等队同样面临阵容结构的问题,这些球队目标明确,就是争夺更好名次甚至冲击总冠军,他们的补强策略往往更倾向于在自由市场上引进经验丰富的成名球员,或通过球员交易来针对性解决位置短板,而非押宝于一名尚未经职业联赛检验的新秀。
尤其是在工资帽制度推行后,各队阵容构建更趋理性,用一个合同名额签下一位可能无法进入轮换阵容的新秀,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看,对志在赢球的球队而言并非最优解,他们宁愿将名额留作他用,或在后续窗口期寻求更成熟的球员。
选秀球员质量与需求的错配
尽管CBA选秀大会历经数年发展,影响力与参选球员质量较之初创时期已有天壤之别,也涌现出了郭凯、陈盈骏、姜宇星、王少杰、张宁等一大批通过选秀成为球队中流砥柱的优秀球员,但不可否认的是,选秀的整体人才输出稳定性与顶尖天赋的供给,仍难以完全满足所有球队,特别是强队的高标准需求。
大学或基层联赛的培养体系与职业联赛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差距,许多参选球员在身体对抗、战术理解、比赛经验等方面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对于急需即战力的季后赛级别球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即插即用”的成熟球员,而非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养的“璞玉”,这种需求上的错配,直接导致了强队在选秀大会上出手谨慎。
未来的思考:选秀与青训如何并行不悖
八支球队,尤其是多家豪门同时弃选,为CBA联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深度观察的样本,它表明,在当前阶段,选秀大会更像是为那些青训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快速补充新鲜血液的球队提供的一个重要人才渠道,是CBA人才选拔机制的有益补充,但尚未能动摇传统青训体系在人才供给中的主导地位。
这并非是对选秀制度的否定,而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一个健康的职业联赛,需要允许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共存,强大的俱乐部青训是根基,保证了联赛基础人才的厚度和俱乐部文化的传承;而选秀制度则提供了一个开放、公平的竞争平台,为那些非传统青训体系出身但怀揣职业梦想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门,增加了联赛人才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长远来看,随着校园篮球和社会青训的不断发展,选秀球员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将持续提升,届时,选秀大会对强队的吸引力或许会不断增强,如何进一步优化选秀制度,缩小不同人才培养路径出来的球员之间的差距,促进选秀与青训两大体系更高效地衔接和互补,将是CBA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本次选秀大会的“遇冷”现象,恰恰是CBA联赛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注脚,反映了各俱乐部在市场化环境中基于自身现状做出的理性选择,联赛的健康发展,既需要选秀大会上星光熠熠的希望之光,也离不开俱乐部青训基地里日复一日的扎实耕耘。
发表评论